由华润代建、国艺园林施工的东莞松山湖中心区通湖礼廊(示范段)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位于位于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公园至管委会滨湖广场,全长约1.1km,项目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在东莞市“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及“松山湖科学城”大背景下,松山湖中心区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整体升级和环境品质提升计划,拟打造科技创新/空间复合/国际品质的新一代城市中心。
通湖礼廊作为松山湖中心城区通向湖区重要的礼宾轴线,是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新一代城市中心的“样板间”。
改造前的场地为一条不对外开放的机动车通道,车道两侧场地被停车占据,空间消极缺乏活力。
机动车道向景观大道的华丽转变
在尊重松山湖原有的山水骨架和承袭上位规划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片区交通,取消道路行车功能,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香樟,重新整合道路及绿化关系,形成以步行活动为主的滨湖轴线公园。
打通中轴视线通廊,形成富有仪式感的礼宾轴线。打破原有单调孤立的空间边界,让中轴与西侧办公楼之前的庭院空间以及东侧香樟树下丰富多变的休闲空间互相渗透交织。
重组整合后错落有致的庭院空间
东侧林下空间设置可参与静水面,增添活力和乐趣。梳理湖滨草坪及亲水平台两侧现状植被,打开市民观湖界面,形成丰富多彩的湖滨休闲活动空间。
保留入口原有景石,重新书写文字,正面为“科技共山水一色”,背面为“新城与产业齐飞”,彰显松山湖文化精神。
中轴东侧以趣味休闲为主。梳理边坡绿化,形成疏林草地的大空间背景。山形的树池也是延续了边坡的自然种植语言。
保护原址大树,人工避让自然,以植物作为主角塑造空间,在香樟树池中间设置了多个不规则形状的浅水池。在水池中放置自然块石,可玩可赏,亦可通行。水池旁的条状坐椅让市民可以林下闲坐,整个空间丰富而生动。
原有的樟树为场地提供了天然的庇荫,将呆板的形式打破,重新组织交织错落的场景,多种形式的休憩体验也让空间变得更加动态。通廊西侧的多层树池带、木质的铺装供市民休憩,下沉空间中铺洒小石子供孩子奔跑玩乐。
充满野味的植物搭配几块条石,软硬景重叠交错,将原本规则的线条变得生动、有趣。
在水池中的放置的一组雕塑小品,使廊道的艺术趣味焕然一新。
阳光草坪上的多条弧形条石,供市民以最佳的角度观看湖景及喷泉表演。
旱喷广场亦是城市庆典广场 ,为场地增添了活力与乐趣。
湖边开阔的空间,将对岸的风光尽收眼底。
伸出水面的滨湖眺望平台是观景及活动的最佳场所
广场与行政办公区用曲线分布的栏栅分隔,既划分了区域又将景色联系在一起。
原有市政体系较为单调,电动车、自行车和人行混行,侧重快速通行功能,设计侧重打造一条可行、可游、可停的公园式的慢行系统,不但区分了自行车和跑步道,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增设了停留空间。
漫步道沿途的休息空间
优化了动线和空间功能的慢行系统
清理原本盘踞在湿地和林地间的入侵品种,改善水生植物品种,重新梳理植物群落,在保有原生性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提供市民一个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
伸入湿地的垂钓平台
城市湿地空间变得可亲近、可停留、可互动
暮色降临欣赏完夕阳,随后又可在广场观赏绚丽灯光,漫步于广场眺望湖边夜景。
温馨精致的夜景照明
入夜后的对岸的湖景已成一道剪影,在点点灯火中摇曳。
恍若行走在林中小道边,听着溪水潺潺。
通湖礼廊示范段改造提升项目作为松山湖中心区品质提升的序曲,也是城市发展和转型的一部分,改造提升以核心滨湖公共空间为载体,对松山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进行全面升级,为松山湖市民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集形象展示、市民生活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